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1978年WHO將萎縮性胃炎基礎上伴發的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列為胃癌的癌前病變。胃黏膜發生腫瘤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癌變過程,即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腸化→異型增生→胃癌?,F代醫學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 ,因此積極探討中醫中藥辨治本病的思路方法意義重大。我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創立了“濁毒”學說,并以之指導臨床,尤其是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茲簡介如下,以供同仁參考。
1、濁毒學說
1.1 濁毒的含義
濁毒既一種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同時也是指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正常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產物。
1.2 濁毒形成的病因病機及致病特點
濁毒產生有兩方面原因。內由情志不暢,肝失調達,克犯脾土;或飲食勞倦,損傷脾土;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而致。外因感觸六淫。均可使脾失健運,水濕內生。初為濕盛,濕久則濁凝,濁凝則痰聚,因濕、濁、痰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熱極則生毒,形成“濁毒”內壅之勢。因此,濁毒的形成經由濕-濁-痰-熱-毒,終成濁毒。
濁毒互結,膠著難愈,邪壅經絡,氣機不暢,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濁瘀血,日久痰濁、瘀濁相互搏結,反復日久,耗傷臟腑氣血津液,從而造成濁毒內壅、氣滯絡阻、脾不升清、胃失和降、陰血耗傷、氣虛血郁的證機變化,而濁毒相干為致病的關鍵。故濁毒的致病特點為⑴易耗氣傷陰、入血入絡;⑵易阻礙氣機、膠滯難解;⑶易積成形、敗壞臟腑。
2、慢性萎縮性胃炎濁毒致病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常以胃脘痞滿 、痛或不痛、胃中嘈雜、食納減少等為主要表現,中醫學多將其歸屬于“痞滿”、“痞證”、“胃脘痛”等范疇。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將CAG分為肝胃氣滯證、肝胃郁熱證、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及胃絡瘀血證來分型治療。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以及對目前人們的生活飲食規律的觀察,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飲食內傷、情志不舒,導致肝胃不和、胃氣失和、通降失職、清陽不升、濁邪內停, 日久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濕濁中阻,郁而不解,蘊積成熱 ,熱壅血瘀而成毒 ,形成“濁”、“毒”內蘊之勢。濁毒內蘊既是一種病理產物,也是一種致病因素。濁質粘膩導致濁邪為病,多易阻滯脈絡,壅塞氣機,纏綿耗氣,膠著不去而易釀毒性,而毒邪傷人,其性烈善變,損害氣血營衛,兩者相合毒借濁質,濁挾毒性,濁毒相干,如油入面,難解難分,終使胃熱陰傷,氣滯絡阻,胃絡瘀滯,氣不布津,血不養經,胃失滋潤榮養,胃腑受損,胃液減少,腐肉敗血,腺體萎縮,粘膜變薄,日久成萎,終致CAG腸化一不典型增生一胃癌惡性循環的形成?,F代研究表明,慢性萎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胃粘膜由桔紅色變為蒼白色;粘膜變薄,血管顯露;腺體廣泛萎縮破壞,損失半數以上;出現腸上皮或假幽門腺化生;粘膜顆粒狀隆起,皺壁粗大;胃液減少,胃酸分泌不足。這些病理變化,恰符合以上所闡述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發病機理。
3、慢性萎縮性胃炎濁毒論治觀
濁毒阻遏中焦氣機,見脹、噯、痞、滿、呆、瀉之象;灼傷胃絡,可見痛、燒、煩、秘之候。我們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濁毒證的辯證論治方法。濁毒證臨床表現歸納如下:(1)望顏面五官:面色粗黃,晦濁,油膩,褐斑,痤瘡。耳鼻口的分泌物渾濁增多;(2)舌象:舌質紅或紅絳或紫,舌苔色澤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苔質膩,或薄或厚;(3)脈象:脈有滑象,或弦滑或細滑或弦細滑;(4)排泄物、分泌物:可見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或淺黃或深黃或濃茶樣,汗液垢濁有味。以上癥狀不必悉具,重在舌脈的表現。對于對于濁毒的治療化濁解毒要貫穿始終,并靈活采用以下諸法:(1)通腑泄濁解毒法 選用姜黃散與小承氣湯加減,可通過通腑泄濁將濁毒排出體外;(2)滲濕利濁解毒法 選用六一散加減,保持小便通暢可以使濁毒從小便排出;(3)達表透濁解毒法 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保持汗出可以通經活絡、疏通血脈,有利于體內濁毒通過汗液透達于體外,從而排出濁毒;(4)健脾除濕解毒法 選用百合烏藥散合當歸芍藥散加減,健脾除濕以化濁解毒;(5)芳香辟濁解毒法 選用芳香辟濁類藥物,如藿香、佩蘭、砂仁、紫豆蔻等,以 “解郁散結,除陳腐,濯垢膩”;(6)祛痰滌濁解毒法 選用小陷胸湯合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以蕩滌痰濁,化濁解毒;(7)清熱化濁解毒法 選用三黃石膏湯加減,以
清熱化濁解毒;(8)攻毒散濁解毒 濁毒已成,膠結固澀,需以毒攻毒,活血通絡,才能將聚集在一起的濁毒攻散,使濁毒流動起來,或排出體外,或歸于清氣。常選用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等。另根據輕重可分層選藥:濁毒輕者常用茵陳、藿香、佩蘭、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濁毒重者可選用黃連、砂仁、白豆蔻、全蝎、蜈蚣、壁虎、山甲珠、土元之屬。
4、典型病例
馮某某,女,68歲,退休,2006年12月25日初診。主訴:間斷性胃脘部隱痛4月余,加重7天?;颊?月前因飲食不節出現胃脘部隱痛,自服胃康靈、氣滯胃痛顆粒等藥物,效果欠佳。2006年12月14日查電子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多發糜爛。病理:竇小彎移行部重度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輕度異型增生,竇后壁移行部輕度慢淺炎,體小彎灶性出血、表面上皮脫落?,F癥見:胃脘部隱痛,無規律,燒心,泛酸,噯氣,無口干、口苦,納差,寐可,大便可,1次/日。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肝胃不和,濁毒內蘊)。西醫診斷:重度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輕度異型增生。治以解毒化濁,養肝和胃。治療予田基黃15g,薏苡仁l0g,紅景天9g ,絞股藍、枳實各15g,白術、川芎、當歸、白芍各l0g、百合15g、烏藥15g、砂仁15g、紫蔻15g、瓜蔞15g、清夏12g、內金15g、黃連12g(打)、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15g、三七粉2g,全蟲9g、蜈蚣2條。服藥3個月。2007年3月3日復診:胃脘疼痛漸失,納食亦可,諸癥均減,守方續服 3個月。2007年6月20日做電子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腸化。病理:幽門前區:輕度慢性炎伴輕度糜爛,“幽門后壁”移行部粘膜輕度慢淺炎,竇小彎:淺層粘膜輕度慢性炎,“角切跡”輕度慢淺炎,體下部小彎輕度慢淺炎。囑患者守方續服2個月,1劑/2d,以固療效。